江禮坤:傳統企業如何用好互聯網思維

之前寫過一篇文章,名字叫《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的十大死法》,有興趣的可以百度搜索復習一下。文章發出后,反響強烈,很多者和我說,早點看到這篇文章就好了,能讓他們少走一些彎路。但是也有朋友提出了新的問題:這篇文章主要是分析總結了傳統企業轉型過程中犯的錯誤和問題,而傳統企業的轉型之路到底應該如何走?卻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。其實傳統企業轉型,是個大課題,不是一兩篇文章能搞清楚的,所以未來的時間,江禮坤會寫一系列文章來闡述這個問題,歡迎大家長期關注。今天先來和大家說說傳統企業轉型的第一步應該如何邁。
企業在轉型時,首先應該先搞清楚轉型的節奏和步驟,弄明白先轉什么,后轉什么,否則就是摸石頭過河,風險會很大。就像道德經里說的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萬物。這個道是什么?一是什么?二又是什么?先要把本質想明白。而現在很多企業轉型失敗,恰恰就是方向反了,沒有考慮本質的問題,更多轉的是形式上的東西,這種轉法死是必然,不死是運氣好。
就像我《傳統企業轉型互聯網的十大死法》一文中提到一個觀點:“老思想加新模式解決不了新問題!”。很多企業認為在淘寶或天貓開個店、建個網站,或是建個微信公眾平臺,然后再做做網絡推廣就叫轉型、就叫與時俱進,實乃大錯特錯,這根本不叫轉型,因為企業的本質一點沒變。很多傳統企業是這樣做生意的,開個工廠或商鋪,然后通過打廣告拉業務、銷售員跑業務。現在,線下生意不好做了,跑到網上建個平臺,再通過網絡廣告拉業務、網絡銷售跑業務,本質變了嗎?那里變了?其實他們的本質都一樣,只不過形式變了:把開店的地方從線下搬到了線上,把發廣告的地方從線下搬到了線上,僅此而已。或者說,這些企業只是把互聯網當成了一個新的銷售渠道,這是典型的老思想加新模式
。
其實這些形式化的東西好轉,問題是這些表面功夫是解決不了問題的,先從本質轉才是關鍵,而這個本質就是思想。一些傳統企業經營不善,說到底就是經營思路問題。那這個思想怎么轉呢?答案就是互聯網思維。想轉型互聯網、想在互聯網上做生意,具備互聯網思維是第一步。那這個互聯網到底是個神馬東西呢?目前互聯網上關于這方面的文章有很多,比如用戶思維、時間思維、簡約思維、極致思維、迭代思維、流量思維、社會化思維、大數據思維、平臺思維、跨界思維等,江禮坤認為這些都很好,都很對,但是一些關鍵性的問題卻沒有講清楚:傳統企業到底如何具備互聯網思維?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?如何讓這些互聯網思維在自己的企業中落地?這正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核心:如何從商業的角度來理解和運用互聯網思維。
首先讓我們先一起來回顧一下傳統思維是如何做生意的,典型的傳統流程是這樣:產品-營銷-用戶。傳統思維的核心是在產品,大部分工作是圍繞產品進行,先有產品,將產品生產制造出來,或是先代理一款產品,然后通過各種營銷手段,比如傳單、廣告等進行宣傳;吸引來客戶后,再進行銷售。盈利的方式主要是通過產品。
而互聯網思維卻正好相反,典型的流程是:用戶-營銷-產品。一切工作是圍繞用戶進行,先想辦法圈用戶,和用戶建立關系和粘性,用用戶來倒逼產品。甚至一開始就根本沒產品,在有了用戶后,再圍繞用戶的特點和需求進行產品開發。盈利模式上,也不是簡單的考慮如何通過產品賺錢,而是考慮如何圍繞用戶建設屬于企業自己的生態圈,利用生態圈賺錢。想看作者更多文章或交流,可以百度搜索江禮坤的博客或關注微信公眾號:坤友會。甚至有的情況下,產品可以不賺錢甚至免費,比如像360,他的產品本身都是免費的,其主要是賺各種廠商的錢,這就是所謂的“羊毛出在狗身上,豬來買單”。這種以用戶為核心的模式,也被稱之為“粉絲經濟”,關于粉絲經濟的話題,這里就不贅述了,之前江禮坤曾經專門撰文分享過,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《傳統企業怎么玩好粉絲經濟》。
基于以上這些,企業轉型后的思維是這樣:以前大家做企業的思路是如何賣產品,而在互聯網時代下,你考慮的不是賣什么產品,或者說賣什么無所謂,你的產品只是和用戶建立聯系的一個媒介、一個紐帶。你賣產品的目的不是賺錢,而是和用戶建立聯系,然后再通過這個紐帶與用戶進行深層次的接觸,在接觸過程中建立信任和關系,甚至讓用戶成為你的粉絲。當有了一定的用戶群之后,再進行生態圈的建設和布局。舉個例子:一次總裁班上,一個開汽車修理廠的學員問我,說汽車修理行業的利潤越來越薄,生意越來越難做,他們的企業如何轉型?其實對于汽修企業來說,他們修的不是車,而是通過修車和用戶建立聯系,發生關系。而且對于汽修行業,還有個先天的優勢,用戶必須到他們哪兒去,面對面發生接觸。在與用戶接觸的過程中,通過優質的產品、服務以及一些必要的策略,讓用戶成為我們的忠實粉絲,之后圍繞生態圈來賺錢。比如可以不可以賣汽車保險?可以不可以賣各種汽車的周邊產品?甚至有沒有可能延伸到旅游行業,比如自駕游等!
再比如說有個學員是開酒廠的,有自己的品牌,他們一年的銷量不多,一百多萬瓶,利潤也不高。基于互聯網思維,他們賣的也不是酒,是通過酒和用戶發生聯系、建立關系。假設建立關系的地點是在微信公眾平臺(對于傳統企業來說,想切入移動互聯網或是實現粉絲經濟,微信是個成本非常低、門檻非常低、且容易上手的入口),再假設他們每年賣的一百多萬瓶酒,能吸引10萬人關注他們的平臺,并通過一系列的運營維護好用戶關系和粘性(當然,要實現這樣的效果,肯定是需要一些策略和方法的,絕對不是像很多企業那樣,隨便在包裝上印個二維碼,然后天天在公眾號里發軟文、活動、廣告),那他們的酒甚至可以一分錢不賺,而完全通過運營這個公眾平臺來賺錢。比如通過這個平臺銷售其它產品、提供增值服務,或是通過平臺給其它相關企業做服務來盈利。因為眾所周知,現在自媒體是一個大趨勢,對于一個擁有幾十萬高質量精準粉絲的微信平臺來說,一年的利潤也是相當可觀的,甚至運營的好,要高于一年一百萬瓶酒的利潤!
今天就先寫到這里,今天的內容主要是想個拋磚引玉的作用,主要是想在思路上給大家一些啟發。不同行業和類型的企業如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規劃?那就需要深度分析了。以后本人也會就一些具體行業進行一些分析,歡迎大家關注本人后繼的內容。
江禮坤,互聯網老兵,弘亞美聯CEO、北大/清華總裁班特約講師、思享島發起人、推一把網創始人、暢銷書《網絡營銷推廣實戰寶典》作者,2001年入行至今從業10年有余。
來源:江禮坤